
一、骨質疏鬆症是什麼?
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疾病,主要特徵是骨密度降低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,導致骨骼脆弱,增加骨折風險。根據香港衛生署數據,50歲以上女性約有三分之一患有骨質疏鬆,男性則約為五分之一,顯示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。
1. 骨質疏鬆的定義與成因
骨質疏鬆的成因複雜,主要與年齡增長、荷爾蒙變化(特別是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減少)、營養不良(鈣和維生素D攝取不足)等因素有關。骨骼是一個動態組織,終生都在進行「骨重塑」過程 - 舊骨被吸收,新骨形成。年輕時,新骨形成速度大於舊骨吸收,但約30歲後,此平衡開始逆轉,導致骨量逐漸減少。
- 原發性骨質疏鬆:與年齡增長和女性更年期有關
- 次發性骨質疏鬆:由其他疾病(如甲狀腺功能亢進)或藥物(如類固醇)引起
2. 骨質疏鬆的常見症狀與風險
骨質疏鬆常被稱為「無聲的疾病」,因為在骨折發生前通常沒有明顯症狀。但有些警示信號值得注意:身高減少超過3公分、逐漸出現的駝背姿勢、不明原因的背痛等。香港醫院管理局指出,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%,遠高於許多癌症,顯示骨質疏鬆併發症的嚴重性。
3. 骨質疏鬆與骨折的關係
骨質疏鬆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骨折,常見部位包括脊椎、髖部和手腕。輕微碰撞或跌倒就可能導致骨折,甚至有些脊椎骨折是在沒有明顯外傷情況下發生。香港骨質疏鬆基金會數據顯示,50歲以上女性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終生風險高達40%,相當於乳癌、卵巢癌和子宮癌風險的總和。
二、誰需要做骨質疏鬆檢查?
定期進行骨質疏鬆檢查是預防骨折的關鍵,但並非所有人都需要立即檢查。了解自己的風險因素有助於決定何時開始篩查。
1. 高風險族群
以下族群應特別注意骨質疏鬆風險:
| 高風險族群 | 說明 |
|---|---|
| 65歲以上女性 | 雌激素減少加速骨質流失 |
| 70歲以上男性 | 睪固酮下降影響骨質 |
| 有家族病史者 | 父母曾有髖部骨折風險增加2倍 |
| 長期服用類固醇者 | 連續使用3個月以上就需評估 |
2. 其他危險因子
生活方式也會影響骨質健康:吸菸者骨密度比非吸菸者低約10%;每日飲酒超過2單位會干擾鈣吸收;缺乏運動、低鈣飲食、長期防曬避免日曬導致維生素D不足等,都是潛在風險。
3. 自我評估指標
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(IOF)提供簡單的骨質疏鬆檢查自我評估表,若符合以下任一項就應考慮檢查:
- 年齡超過60歲
- 體重過輕(BMI
- 曾經輕微跌倒就骨折
- 連續服用類固醇超過3個月
- 有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病
三、骨質疏鬆檢查有哪些?
現代醫學提供多種骨質疏鬆 檢查方法,各有特點和適用情況。
1. 雙能量X光吸收儀(DEXA)
dexa是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的黃金標準,主要測量腰椎和髖部的骨密度。檢查過程約10-15分鐘,輻射量極低(約為胸部X光的1/10)。香港公立醫院通常為高風險患者提供此檢查,私立機構收費約800-1500港幣。
優點:準確度高、重複性好、輻射量低
缺點:設備昂貴、無法評估骨質微結構
注意事項:檢查前24小時避免服用鈣補充劑
2. 超音波骨密度檢查
通常測量腳跟骨,適合初步篩查。香港部分社區健康中心提供此服務,優點是無輻射、便捷且成本低,但準確性不如DEXA,異常結果仍需DEXA確認。
適用對象:
- 年輕族群初步評估
- 不適合X光檢查的孕婦
- 大規模社區篩查
3. 其他檢查方法
血液和尿液檢查可測量骨代謝標記物,如:
- β-CTX(骨吸收指標)
- P1NP(骨形成指標)
這些檢查不能診斷骨質疏鬆,但可評估治療效果和骨代謝速度。
四、如何解讀骨質疏鬆檢查報告?
理解骨質疏鬆檢查報告是制定後續計劃的關鍵。
1. T值與Z值的意義
T值是與30歲健康成年人骨密度峰值比較的標準差:
- T值 ≥ -1.0:正常
- -1.0 > T值 > -2.5:骨量減少
- T值 ≤ -2.5:骨質疏鬆
Z值則是與同年齡層比較,主要用於兒童和年輕人評估。
2. 骨密度等級與建議
| T值範圍 | 診斷 | 建議 |
|---|---|---|
| >-1.0 | 正常 |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5年後複查 |
| -1.0至-2.5 | 骨量減少 | 加強鈣和維生素D攝取,1-2年複查 |
| 骨質疏鬆 | 需藥物治療,半年至1年複查 |
3. 與醫生討論的重要性
報告數字需結合個人風險因素解讀。例如,T值-2.0但有脊椎骨折史,治療迫切性可能高於T值-2.8但無骨折史者。香港醫管局建議,所有骨質疏鬆患者都應接受跌倒風險評估和預防指導。
五、檢查後的預防與治療
骨質疏鬆檢查後,無論結果如何,都應採取適當措施守護骨骼健康。
1. 飲食建議
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每日攝取:
- 鈣質:1000-1200mg(50歲以上)
- 維生素D:800-1000IU
優質鈣來源:乳製品、深綠色蔬菜、豆腐、連骨魚類。維生素D可透過日曬(每日15分鐘)或補充劑獲得。
2. 運動建議
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推薦:
- 負重運動:快走、跳舞、爬樓梯(每周150分鐘)
- 肌力訓練:彈力帶、重量訓練(每周2-3次)
- 平衡訓練:太極、單腳站立(每日練習)
3. 藥物治療
常見藥物包括:
- 雙磷酸鹽類(如Alendronate):口服或靜脈注射,需空腹服用
- 單株抗體(如Denosumab):半年一次皮下注射
- 副甲狀腺素類似物(如Teriparatide):每日注射,適用於嚴重病例
所有藥物都可能產生副作用,如胃腸不適、肌肉疼痛等,需定期追蹤。
4. 生活習慣調整
香港衛生署「護骨計劃」建議:
- 戒菸:吸菸者骨流失速度加快
- 限酒:每日不超過1標準杯
- 防跌:改善居家照明、使用防滑墊、治療視力問題
- 控制體重:過輕(BMI
骨質疏鬆雖普遍,但可防可治。定期骨質疏鬆 檢查配合適當干預,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,維持骨骼健康到老。
By:Estel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