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t Search Terms
Hot Search Terms

刷臉支付的隱私爭議:個人資料保護與權益維護

Nov 25 - 2025

刷臉支付

刷臉支付引發的隱私問題討論

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,刷臉支付已成為香港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。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最新統計,2023年香港使用刷臉支付的用戶超過280萬人,較去年同期增長45%。這種透過臉部特徵進行身份驗證的技術,雖然為消費者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,卻也引發社會對個人隱私保護的深切關注。

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,從連鎖超市到街市攤販,從大型商場到小型商鋪,刷臉支付的應用場景正快速擴展。許多市民習慣於「靠臉吃飯」的支付體驗,只需對準鏡頭掃描,短短數秒即可完成交易。這種支付方式確實解決了忘記帶錢包、手機沒電等傳統支付困境,但同時也讓人不禁思考:我們的臉部數據究竟被如何處理?這些敏感生物特徵信息是否得到妥善保護?

近期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接獲的相關查詢顯示,市民對刷臉支付的隱私疑慮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:首先是數據儲存的安全性,擔心臉部特徵這類生物識別資料可能遭黑客竊取;其次是數據使用的透明度,不清楚企業如何利用這些資料進行商業分析;最後是數據共享的範圍,憂心個人信息被不當分享給第三方機構。這些疑慮若未能妥善解決,將可能影響市民對數碼支付的信任度。

臉部數據的收集方式

刷臉支付系統收集臉部數據的過程遠比一般消費者想像中複雜。當用戶首次註冊刷臉支付服務時,系統通常會要求進行多角度臉部掃描,包括正面、側面及不同光影條件下的影像捕捉。這些掃描不僅記錄臉部輪廓、五官位置等基本特徵,更會提取數百個獨特的生物特徵點,例如眼距、鼻樑高度、嘴唇曲線等細微差異。

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顯示,現行主流刷臉支付系統採集的臉部特徵點平均達287個,這些數據經過加密算法轉換為獨特的數字代碼,理論上無法逆向還原為原始影像。然而,不同支付服務供應商的數據處理標準存在差異,部分系統可能保留更多原始影像資料,增加隱私風險。以下是常見刷臉支付系統數據收集對比:

支付系統特徵點數量數據保留期限加密標準
支付寶HK312個直至用戶註銷AES-256
微信支付HK285個5年RSA-2048
八達通銀包263個3年ECC-384
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刷臉支付系統在進行身份驗證時,還會同步收集設備信息、網絡環境等輔助數據,這些信息雖有助於提升安全性,但也擴大了個人資料的收集範圍。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建議市民在啟用刷臉支付前,應詳細了解具體數據收集範圍,並根據自身隱私需求做出選擇。

其他相關資料的收集

除了直接的脸部生物特徵外,刷臉支付系統往往還會收集大量關聯數據,這些數據的組合可能描繪出用戶完整的個人畫像。每次使用刷臉支付時,系統通常會同步記錄交易時間、地理位置、商戶類型、消費金額等資訊。長期累積下來,這些數據能夠精準反映用戶的生活習慣、消費能力、活動軌跡等敏感信息。

根據香港數字經濟研究所的調查,香港主要刷臉支付平台平均每次交易收集的附帶數據多達17項,包括:

  • 設備型號與操作系統版本
  • 網絡連接方式(Wi-Fi或流動數據)
  • GPS定位坐標(精確至10米範圍內)
  • 交易時周圍藍牙設備列表
  • 消費頻次與時間規律
  • 偏好商戶類別與消費水平

這些數據經過算法分析,能夠推斷出用戶的職業特性、經濟狀況甚至健康狀態。例如,頻繁在特定時間段於醫院附近消費可能暗示健康問題;定期在高檔場所消費則反映經濟實力。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已對這類「隱形數據收集」表達關注,提醒企業應遵循「目的限定」原則,不得超出必要範圍收集個人資料。

個人資料保護的法律框架

各地的隱私保護法規

香港現行的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為刷臉支付等新興技術的隱私保護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。該條例規定了六項保障資料原則,包括合法公平收集、準確性、使用限制、安全保障、透明度及訪問權。針對刷臉支付這類涉及生物特徵數據的處理,私隱專員公署已發布專門指引,要求企業必須獲得用戶明確同意,並採取加密、匿名化等適當安全措施。

相較於其他地區,香港的隱私保護法規展現出以下特點:歐盟《一般資料保護規範》(GDPR)將生物識別數據列為特殊類別個人資料,原則上禁止處理,除非獲得數據主體明確同意或符合特定例外情況;中國內地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同樣對生物識別數據實施嚴格管制,要求單獨同意且提供替代方案;新加坡《個人資料保護法令》則透過「同意例外」條款,允許在合理情況下無需明確同意收集資料。香港法例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同時,也考慮到本地實際情況,力求在創新與保護間取得平衡。

近期香港立法會正審議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修訂草案,擬加強對生物特徵數據的保護,包括要求企業進行私隱影響評估、設定數據保存期限、建立數據泄露通報機制等。這些修訂若獲通過,將為刷臉支付用戶提供更全面的法律保障。

消費者的權益保障

在香港現行法律框架下,刷臉支付用戶享有多項重要權益。根據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,用戶有權知曉個人資料被收集的目的、使用方式及可能轉介的對象類別。支付服務供應商必須以明確易懂的語言說明這些信息,不得使用晦�難懂的專業術語或隱藏關鍵內容。

具體而言,刷臉支付用戶主要享有以下權利:

  • 知情權:有權要求企業清晰說明臉部數據的處理流程、儲存位置及安全措施
  • 訪問權:有權合理訪問被保存的個人資料,了解哪些信息被收集
  • 更正權:發現個人資料不準確時,有權要求更正
  • 撤回同意權:有權隨時撤回對刷臉支付服務的同意,企業應提供替代支付方式
  • 刪除權:在特定條件下,有權要求刪除個人資料,特別是終止使用服務後

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建議市民定期查閱支付平台的隱私設置,確保個人資料使用範圍符合預期。若發現權益受損,應及時向相關機構投訴,維護自身合法權益。

如何保護您的隱私

仔細閱讀隱私政策

許多用戶在啟用刷臉支付服務時,習慣直接跳過隱私政策,點擊「同意」按鈕。這種做法雖然節省時間,卻可能讓自己暴露於隱私風險中。香港大學法律學院的研究發現,超過80%的刷臉支付用戶從未完整閱讀隱私政策,其中近半數用戶甚至不清楚自己同意了多少項數據使用條款。

閱讀隱私政策時,應特別關注以下關鍵內容:數據收集的具體範圍、保存期限、使用目的、共享對象、跨境傳輸安排以及安全保護措施。對於模糊不清的表述,如「可能與合作夥伴共享資料」這類開放式條款,應保持警惕。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建議,企業應提供「分層式通知」,先以簡明語言說明主要內容,再提供詳細版本供進一步了解。

實際操作中,市民可優先關注以下重點段落:數據保留期限(是否與服務使用期掛鉤)、退出機制(如何徹底刪除臉部數據)、第三方共享(哪些類別的機構可能獲取資料)以及安全責任(發生數據泄露時的處理程序)。若對條款內容存疑,可考慮暫停使用該服務,或選擇隱私保護標準更嚴格的替代方案。

謹慎授權個人資料

刷臉支付系統往往要求多項權限授權,部分權限可能超出支付驗證的必要範圍。香港資訊科技業協會調查顯示,平均每個刷臉支付應用程式要求7.3項設備權限,其中約30%與核心支付功能無直接關聯。用戶應養成定期檢查權限設定的習慣,僅開放必要權限,降低隱私風險。

具體建議包括:關閉非必要的定位服務,特別是在非交易時段;限制相機權限僅在支付時使用;審慎對待「改善用戶體驗」類的數據收集選項,這往往意味著同意將數據用於商業分析。以下是常見非必要權限及建議設定:

權限類型常見理由隱私風險建議設定
精確定位防詐騙驗證暴露行蹤軌跡僅使用時允許
聯絡人讀取社交功能人際關係外泄拒絕
麥克風訪問語音支付對話可能被錄製拒絕或僅使用時允許
相冊訪問頭像上傳私人照片泄露拒絕

此外,應避免使用同一刷臉支付帳號關聯過多第三方服務,減少數據被交叉引用的風險。若發現應用程式強制要求非必要權限,可考慮向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投訴,或選擇隱私政策更友好的競爭對手服務。

定期檢查和修改隱私設定

支付平台的隱私設定可能隨版本更新而變更,過往的選擇未必符合當前偏好。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的數據顯示,近40%的隱私泄露事件與用戶未及時更新隱私設定有關。建議每三個月系統性檢查一次刷臉支付應用的隱私設定,確保其仍符合個人期望。

檢查時應特別關注以下項目:數據共享選項(是否新增第三方合作夥伴)、廣告個人化設定(是否允許基於消費記錄推送廣告)、數據保存期限(是否有變更)以及生物特徵管理(是否提供刪除臉部數據的選項)。多數主流支付平台已提供隱私設定儀表板,集中管理各項偏好,用戶應善用這些工具。

若考慮停用刷臉支付服務,務必遵循正確程序:首先在設定中關閉刷臉支付功能,接著要求刪除已儲存的臉部數據,最後確認收到刪除完成的通知。部分平台可能要求額外步驟,如身份驗證或客服聯繫,用戶應耐心完成整個流程,確保個人生物特徵資料被徹底移除。

若隱私權受到侵犯,如何申訴與求助

當懷疑刷臉支付隱私權受侵犯時,香港市民可透過多種渠道尋求救濟。首先應直接聯繫支付服務供應商,以書面形式提出質詢與訴求,要求說明數據處理情況及採取補救措施。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規定,所有持牌支付機構必須在15個工作日內對客戶投訴作出實質回應。

若與企業溝通未果,或對處理結果不滿意,可向以下監管機構投訴:

  •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:負責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的執行,可調查涉嫌違反資料保障原則的行為
  • 香港金融管理局:監管支付服務機構,處理與金融服務相關的投訴
  • 消費者委員會:提供消費爭議調解服務,發布企業黑名單
  • 香港警務處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:涉及數據盜用、詐騙等刑事成分的個案

申訴時應準備完整證據鏈,包括:隱私權受侵害的具體情況、與企業溝通記錄、相關截圖或文件、可能造成的損失評估等。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提供的數據顯示,2023年接獲與刷臉支付相關的投訴中,近65%經協商後獲得解決,20%通過正式調查得出結論,其餘轉介其他部門跟進。

在極端情況下,如遭遇大規模數據泄露導致實際損失,用戶可考慮透過法律途徑尋求賠償。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正研究引入集體訴訟機制的可行性,未來或為隱私侵權受害者提供更有效的司法救濟渠道。

平衡便利與隱私,理性使用刷臉支付

刷臉支付作為金融科技創新的代表,確實為現代生活帶來顯著便利。在香港這個節奏快速的都市,節省排隊時間、簡化支付流程的價值不容忽視。然而,便利不應以犧牲隱私為代價,消費者需要在兩者間尋找適合自己的平衡點。

理性使用刷臉支付意味著既不過度恐慌、拒絕所有新技術,也不盲目樂觀、忽略潛在風險。建議市民根據具體場景選擇支付方式:對安全性要求高、金額較大的交易,可考慮結合多重驗證;小額日常消費則可適度使用刷臉支付提升效率。同時應分散風險,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支付方式,維持現金、信用卡、電子錢包等多元支付習慣。

從社會層面看,刷臉支付的健康發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。企業應踐行「隱私設計」原則,將隱私保護內建於產品開發初期;監管機構需與時俱進,完善法律框架與執法機制;消費者則應提升隱私素養,積極行使個人權利。只有當技術創新、法律保障與用戶意識同步推進,刷臉支付才能真正成為既便利又安全的支付選擇,在香港這個智慧城市中發揮其最大價值。

By:Jodi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