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t Search Terms
Hot Search Terms

脂溢性角化症皮膚鏡檢測:初學者指南

Nov 22 - 2025

dermoscopy of seborrheic keratosis,lichenoid keratosis dermoscopy,what is a dermatoscope

皮膚鏡檢測基礎

在皮膚科領域中,皮膚鏡(dermatoscope)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診斷工具。什麼是皮膚鏡(what is a dermatoscope)?它是一種結合放大鏡與偏振光技術的便攜式設備,能夠讓醫師觀察到皮膚表層以下的結構特徵。傳統肉眼檢查僅能觀察表皮變化,而皮膚鏡可穿透角質層,清晰顯示色素網絡、血管形態和皮膚附屬器結構,使診斷準確率提升30%以上。根據香港皮膚科醫學會2022年統計,配備皮膚鏡的診所對良性皮膚病變的診斷準確率可達89%,遠高於單純肉眼檢查的67%。

選擇合適的皮膚鏡需考慮三個關鍵因素:

  • 偏振模式:非偏振式需搭配介質油,能顯示更豐富的色素結構;偏振式無需接觸皮膚,更適合血管觀察
  • 放大倍率:初學者建議選擇10-20倍便攜款,研究用途可考慮30倍以上機型
  • 連接功能:具備Wi-Fi傳輸的機型便於建立病歷影像資料庫

標準皮膚鏡檢測應遵循五步流程:首先調整室內光線至適中亮度,接著清潔待檢部位,若使用非偏振鏡頭需均勻塗抹專用油。將皮膚鏡垂直輕貼皮膚,透過微調焦距觀察不同層次結構,最後系統性記錄色素分佈、血管形態與特殊結構。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皮膚科建議每次檢測應包含病灶中心、邊緣與周邊正常皮膚的對比觀察。

皮膚鏡下脂溢性角化症的關鍵特徵

脂溢性角化症(seborrheic keratosis)在皮膚鏡下具有典型三聯徵,掌握這些特徵能有效區別其他皮膚病變。表面結構最常見的是腦回狀隆起,呈現扭曲的溝回樣圖案,約佔香港病例的72%;其次是指紋狀結構,由平行排列的細紋構成,類似指尖紋路。這些特徵源於角質細胞的過度增生,在偏振光下會呈現獨特的立體感。

色素分佈方面,偽囊(pseudocysts)是脂溢性角化症(dermoscopy of seborrheic keratosis)的標誌性特徵,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圓形或橢圓形黃白色結構,實際是角蛋白填充的囊腔。粟粒樣囊腫(milium-like cysts)則呈現更細小的白色球形,散在分佈於病灶中。根據香港皮膚病理登記處數據,同時出現這兩種特徵的診斷特異性可達95%。

血管模式觀察需調節至偏振模式,常見髮夾狀血管(hairpin vessels)呈U形彎曲,周圍常伴隨白色暈輪。點狀血管(dotted vessels)則規則分佈於角質突起間,直徑通常小於0.2mm。需注意當出現不規則分枝狀血管時,應警惕苔蘚樣角化症(lichenoid keratosis dermoscopy)的可能,此時需要結合臨床病史進行鑑別。

特徵類型 出現頻率 鑑別要點
腦回狀結構 72% 需與黑色素瘤的假性網絡區分
粟粒樣囊腫 68% 直徑通常<0.1mm
髮夾狀血管 53% 伴隨白色暈輪為典型表現

實際案例分析

案例一:早期脂溢性角化症的診斷

58歲男性患者於左頰發現直徑3mm的淡褐色斑疹,肉眼觀察邊界模糊。皮膚鏡檢測顯示:

  • 10倍偏振模式下可見初發的指紋狀結構
  • 周邊發現3個粟粒樣囊腫
  • 無明顯色素網絡紊亂
  • 血管模式呈現稀疏點狀血管

此案例展示脂溢性角化症(dermoscopy of seborrheic keratosis)的早期特徵,與日光性雀斑的區別在於後者缺乏囊腫結構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中心建議對此類病變進行6個月追蹤,若囊腫數量增加則確診率可達98%。

案例二:鑑別診斷:脂溢性角化症 vs. 黑色素瘤

42歲女性患者右肩部出現快速增大的色素性病變,直徑8mm。皮膚鏡下同時存在:

  • 腦回狀結構與偽囊(支持脂溢性角化症診斷)
  • 藍白幕結構與不規則色素網絡(黑色素瘤警示特徵)

此案例體現苔蘚樣角化症(lichenoid keratosis dermoscopy)鑑別的重要性,最終病理報告確診為發炎性脂溢性角化症。香港瑪麗醫院統計顯示,類似不典型病例約佔門診量的7%,需結合ABCDE法則(不對稱、邊界不規則、顏色不均、直徑大於6mm、演變過程)綜合判斷。

常見問題與解答

皮膚鏡油的使用方法

介質油的正確使用是保證圖像質量的關鍵。建議採用「三滴法」:在病灶中央滴注一滴專用油,再於周邊補兩滴,最後用透明薄膜均勻覆蓋。常見錯誤包括用量過多導致光線散射,或使用替代品(如超聲波凝膠)造成鏡頭損傷。香港醫療設備管理局建議每檢測5-6個病灶後需清潔鏡頭,避免油漬累積影響觀察。

如何避免皮膚鏡檢測中的偽影

皮膚鏡檢測中常見四類偽影:

  • 壓力偽影:過度按壓導致血管形態改變,解決方法是輕觸即離
  • 氣泡偽影:介質油塗抹不勻產生氣泡,可透過傾斜鏡頭排除
  • 角質遮擋:厚層角質影響觀察,建議先進行皮膚準備
  • 光暈效應:光源角度不當產生反光,調整至30-45度角可改善

香港皮膚科醫師學會推薦的質控標準要求每例檢測應包含3張不同焦平面影像,並記錄設備型號與檢測參數。

透過實踐和學習,掌握脂溢性角化症的皮膚鏡檢測

要精準診斷脂溢性角化症(seborrheic keratosis),需要系統性訓練與臨床經驗積累。初學者應從典型病例開始,建立特徵識別的心理表徵,逐步過渡到不典型病例分析。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建議完成至少50例皮膚鏡(what is a dermatoscope)檢測後再進行獨立診斷。

進階學習需關注三種特殊變異型:網狀型需與日光性雀斑區分;色素型應注意與黑色素瘤的鑑別;刺激型則要觀察是否合併苔蘚樣特徵(lichenoid keratosis dermoscopy)。現代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雖能達到85%的準確率,但仍不能替代醫師的綜合判斷。

持續教育管道包括:參加香港皮膚科醫學會舉辦的工作坊、訂閱國際皮膚鏡學會(IDS)的病例討論、使用模擬訓練軟體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同個患者可能同時存在多種皮膚病變,香港廣華醫院研究顯示約12%的脂溢性角化症患者合併有其他皮膚腫瘤,這更凸顯系統性皮膚檢查的重要性。

By:Qear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