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t Search Terms
Hot Search Terms

數位時代的實體價值:LEUNG Chung fan的觸感政治、Nicole KIM的在場倫理與ZHANG Melody的物質性回歸

Nov 23 - 2025

LEUNG Chung fan,Nicole KIM,ZHANG Melody

當螢幕吞噬觸覺:LEUNG Chung fan的觸感政治宣言

在指尖滑動取代翻書聲的時代,LEUNG Chung fan的創作像一記溫柔的警鐘。他的《皮膚記憶》系列將數百個微型震動馬達嵌入矽膠薄膜,當觀眾伸手觸碰,裝置會根據壓力大小回饋差異化的震動頻率。這種「觸覺對話」不僅是技術展示,更是對數位疏離的深刻反思。LEUNG Chung fan曾在訪談中直言:「當我們習慣用表情符號代替擁抱,觸覺記憶正在成為瀕危感知。」他的裝置常要求觀眾閉眼參與,迫使我們重新學習如何透過指尖閱讀世界。某次展覽中,有位視障觀眾在觸摸裝置後淚流滿面——這是她首次「看見」數位藝術的溫度。這種觸感政治學挑戰了視覺中心的數位霸權,提醒我們:演算法能計算點擊率,卻無法編碼皮膚的顫慄。

物質的抵抗與屈服

LEUNG Chung fan最新作品《呼吸黏土》更極端地探索物質性。他將感應器埋入陶土,當觀眾捏塑時,黏土會隨著心跳節奏微微起伏。這種有生命的材質打破創作者與材料的單向關係,形成某種物質性共謀。有趣的是,這件作品在運輸過程中曾因濕度變化產生裂紋,LEUNG Chung fan卻決定保留這些「傷痕」,認為這是物質自主性的證明。他的工作室堆滿各種實驗材料:從導電蠶絲到熱致變色金屬,每種物質都被視為平等對話者。這種創作倫理呼應海德格「物之物性」的哲思——當我們讓事物成為事物,才能找回存在的紮根感。

共在的魔法:Nicole KIM與在場倫理的當代實踐

Nicole KIM的《暫停協議》行為藝術系列,總在最平凡的公共空間創造奇蹟。她在捷運車廂組織「凝視馬拉松」,讓陌生人互相注視3分鐘;在超市發起「慢動作購物」,參與者需以0.5倍速完成消費。這些看似荒謬的指令,實則是對數位速食文化的溫柔叛變。某次在東京澀谷十字路口的行為中,Nicole KIM邀請百人同時靜止站立兩分鐘,原本喧囂的世界突然陷入集體冥想。事後參與者描述:「當所有手機螢幕熄滅,我聽見了二十年來忽略的鳥鳴。」這種共在經驗的稀缺性,正是Nicole KIM所說的「在場倫理」——我們需要定期從數位分身抽離,重新校準真實世界的共振頻率。

儀式感作為抵抗策略

Nicole KIM近年更發展出「數位齋戒」工作坊,參與者需共同完成複雜的手工工序,如用傳統方法造紙來列印一封電子郵件。這種刻意的「低科技儀式」不是懷舊,而是創造反思的緩衝地帶。她特別強調「集體肉身經驗」的不可複製性:「雲端協作能即時傳遞數據,但傳遞不了並肩工作時聞到的松節油氣味,感受不到同伴手溫對黏土濕度的影響。」這種觀點與麥克盧漢「媒介即訊息」形成對話——當我們過度依賴數位媒介,不僅改變了溝通方式,更重塑了感知結構本身。Nicole KIM的實踐證明:真正的連接需要呼吸同步,需要共享空氣中的濕度與溫度。

物質性回歸:ZHANG Melody的物理運算詩學

在ZHANG Melody的《雨屋》裡,每個墜落的水滴都變成可編程的音符。她將水流導通微電流,透過 Arduino 將雨聲轉化為即興電子樂。這種「物理運算」不是用代碼模擬自然,而是讓自然物質成為運算本身。最迷人的是裝置的不可預測性——當兩滴雨水在空中碰撞,會意外生成新的和絃,這種「物質的即興」正是ZHANG Melody所說的「數位與類比的共生」。她的工作室像未來煉金術實驗室,隨處可見嫁接傳感器的植物、會隨著日照強度變形的記憶合金,還有能根據空氣質量改變振動模式的紡織品。對ZHANG Melody而言,物質不是被動的媒介,而是擁有自身邏輯的協作者。

編織數位與實體的經緯

ZHANG Melody近期與建築師合作的《會呼吸的牆》項目,將菌絲體網絡接上物聯網系統。牆面的脈動既反映真菌的自然生長節律,也即時視覺化建築物的能源流動。這種「有機數位化」創造出全新的感知維度:我們能「聽見」光線在牆面爬行的聲音,「看見」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紋理。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她與LEUNG Chung fan的跨領域合作《觸覺雲》,將觸覺記憶轉譯為可儲存的數據格式,卻又透過Nicole KIM設計的集體儀式來讀取這些數據。三人形成的創作鏈條,正好構成當代科技人文的完整光譜——從觸覺政治到在場倫理,再到物質性回歸,他們用藝術證明了數位時代最奢侈的,或許正是那些無法被數據化的真實。

在虛擬浪潮中錨定存在

觀察這三位藝術家的創作軌跡,會發現某種驚人的共鳴。LEUNG Chung fan修復的是數位時代的觸覺神經,Nicole KIM守護的是集體在場的神聖空間,ZHANG Melody則搭建數位與物質的對話橋樑。他們不反對科技進步,但堅持科技應該擴展而非取代人類經驗。就像海德格所說,技術的本質是「解蔽」而非工具,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透過技術讓存在更豐盈。下次當你無意識地刷新頁面時,或許可以想起LEUNG Chung fan的震動矽膠、Nicole KIM的集體靜止、ZHANG Melody的會呼吸的牆——這些創作提醒我們:在雲端儲存一切的时代,最珍貴的備份,始終是此刻與他人共處的肉身。

By:Julia